疫情来袭,移动支付再度受到关注。一方面,老人因拒收现金而引发广泛讨论;另一方面,移动支付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这背后反映了支付方式的深刻变革。
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移动支付行业已相当成熟。市场规模超过百万亿,涵盖了政务、民生和消费等多个领域。疫情期间,移动支付助力疫情防控。据艾媒咨询预测,2020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7.90亿,这一数字凸显了其在国内的普及。全球范围内,移动支付在疫情期间也取得了显著进展。PayPal在2020年第三季度的支付总额创下了247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多种因素共同推动了移动支付的兴起。用户们发现使用移动支付非常方便,无需携带大量现金即可出门。商家们也倾向于采用移动支付,因为它有助于简化账目管理。此外,移动支付正逐步开拓新的业务范围。
拒收现金事件引发社会关注
近日,老人因被拒收现金而引发的争议广泛传播。在不少地区,一些老人仅习惯使用现金支付,却遭遇商家或特定机构的拒绝。这种行为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这些老人或许没有智能手机,或者不熟悉移动支付软件的操作。这一事件已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国家明确表示禁止拒收现金,此举彰显了对弱势群体及传统支付方式的重视和保护。
老年人群体面临拒收现金的难题。比如,有些老人去政府部门办事,只携带现金,却被告知无法使用,没有其他支付手段,只能求助亲友或自学手机支付,这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便。
疫情对移动支付的推动
疫情期间,移动支付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众多消费者因担忧现金可能携带病毒而选择避免使用,相关数据显示,一美元纸币上平均存在超过3000种细菌。在此背景下,移动支付的无接触特性显得尤为突出。比如在我国,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不断增多,大大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
海外情形亦相仿。自疫情蔓延,欧洲消费者现金使用量逐渐降低。疫情推动了全球移动支付市场的迅猛增长,各国亦开始认识到非现金支付的价值,并在支付手段上进行了创新思考与策略布局。
移动支付的寡头垄断格局
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主要由微信和支付宝主导,形成了双寡头格局。这两大支付手段几乎揽获了移动支付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它们拥有众多用户和多样的功能。
微信支付依托社交平台庞大的用户基数,让用户轻松完成转账、缴费、购物等操作。而支付宝凭借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深厚积累,在理财、信贷等业务上占有明显优势,并且在购物支付环节也颇受欢迎。
数字货币的兴起
全球各国纷纷提前宣布了向无现金社会过渡的计划,并正计划将中央银行的货币形式转变为“数字货币”。在我国,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已在深圳、苏州等城市开始了试点工作。这种数字货币具有诸多优势,比如更高的安全级别和更强的追踪能力。
消费者在使用数字货币时,将享受到全新的支付感受。展望未来,数字货币或许将与移动支付等手段并行不悖,共同构建起全新的金融支付环境。
现金使用的式微
消费者支付方式正发生转变,现金使用频率逐渐降低。根据支付数据,非现金支付业务增速持续刷新历史最高记录。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现金的次数也在减少。
尽管现金存在携带不便、可能携带病菌等问题,但它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彻底消失。特别是对于某些特定情况和人群,现金的作用是其他支付方式无法替代的。
疫情期间,移动支付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这也凸显了老年人在支付方式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人们普遍认为,在享受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时,我们该如何更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的支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