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盛行的当下,跨国界进行虚拟资产交易的现象愈发普遍。特别是数字支付代币,它们通过迅速且隐蔽的方式进行交易。这种便捷与隐秘性虽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例如,可能被用于洗钱或支持恐怖主义活动。面对这些风险,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不得不强化监管措施。
新法案赋予金管局更大权力
新加坡国会通过了付款服务(修正)法案。此法案旨在加强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对数字支付代币供应商及其相关活动的监管。金管局董事会成员王乙康强调,付款服务法令的实施,推动了业界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数字支付代币领域。这一迅速发展正是加强监管的主要动因。数据显示,加密货币市场的交易量逐年上升,这种增长可能隐藏着众多风险交易,因此,加强监管显得尤为迫切。此举是新加坡应对新型金融风险的关键尝试。此前,美国也对类似虚拟资产交易实施了严格监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新加坡金管局面对跨境交易频繁及潜在风险,不得不增强自身权力,以实现对整个行业的统一管理。此举旨在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同时促进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
交易存在风险需管制
跨境数字支付代币交易迅速展开,然而,其匿名特性却显著提升了洗钱或资助恐怖主义活动的风险。数据显示,许多利用虚拟资产进行的洗钱交易难以追踪,资金去向模糊不清。因此,必须对供应商实施监管,强制其执行客户尽职调查措施,并加强对这类交易的监控。过去,已有不少国家成为洗钱活动的通道,导致大量非法资金涌入市场,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
新加坡金管局先前曾开展公众咨询,并将业界的反馈纳入了法案的修订中。这一做法展现了监管流程的开放性。众多专家认为,广泛吸纳业界的声音,能使监管政策更加贴近现实,更有利于政策的执行。这种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还有助于降低未来执行过程中的阻碍。
供应商必须申请营运执照
代币转账、代币保管服务以及代币交换服务供应商必须申请营运执照,并遵循金管局的规定。这一规定对新加坡从事相关业务的企业产生了直接影响。据估计,约有百家小微企业涉及此类业务。对这些小微企业而言,申请执照可能带来成本上升和手续繁琐等问题。
获得执照之后,供应商必须遵循一系列运作规定,其中包括将公司资产与客户资产明确区分。这样的做法可以确保,一旦公司陷入破产,客户的资产仍能得到保障。英国曾经发生过类似的金融公司破产事件,由于缺乏这样的预防措施,客户的资产也遭受了严重损失。新加坡的这一举措,正是对其他国家案例的有益借鉴。
金管局更多监管权限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享有更广泛的权限。在特定条件下,它有权对特定供应商实施额外的管控措施。这种做法使得行业在快速变化中能够迅速、灵活地做出反应。例如,面对新型洗钱手法或新型恐怖主义融资手段,能够迅速对可疑供应商进行审查和监管。2020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时,许多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因缺乏快速灵活的应对策略,导致了一些金融风险事件的恶化。
新加坡金管局凭借这种广泛的权力,能够维护一个稳定的金融交易环境。这样的权力有助于抵御外部风险的侵袭,防止不法行为对本国金融市场的侵害。
过度监管的担忧
修正案虽然必要,却引起了议员们的忧虑。他们多次提到过度监管的问题。例如,贝理安议员指出,这可能扼杀小型企业的创业活力。这些企业在遵循新监管标准时,往往难以迅速适应。它们可能资金不足,人力有限,难以承受复杂的监管流程。
过度监管一旦出现,新兴行业的创新能力便可能受到压制。以互联网金融为例,在其初期阶段,一些国家实施了过度的监管措施,结果导致众多创新型企业纷纷破产。因此,新加坡在监管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显得尤为关键。
对弱势群体保护的考量
议员强调,必须加强对年长者和其他弱势群体的保护。数字支付代币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容易受到不良供应商的误导和推销。比如,一些年长者由于对新的金融概念缺乏了解,可能会被不法供应商欺骗,从而陷入诈骗犯罪。新加坡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为针对弱势群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专门的筛选机制。
应当对那项营销模式实施监管,并且增强公众教育。比如在香港,就有专门针对金融诈骗的公众教育项目,它通过社区推广、新闻媒体等途径,帮助民众,尤其是那些易受影响的群体,提升防范意识。
新加坡正致力于强化对跨境数字支付代币交易的监管,那么,如何能让企业认同并接受这种监管,如何在监管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如何保护那些易受伤害的群体?这些问题,我们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观点。同时,若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助益,别忘了点赞和将它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