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逐渐流行开来,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DC/EP)也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这种货币正处在支付等应用场景的内部测试阶段,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那么,央行数字货币究竟会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央行数字货币研发情况
银行业内人士纷纷透露了相关消息。在4月16日,他们向媒体透露,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项目正在银行内部进行落地场景的测试。研发工作正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稳步推进。自2014年项目启动以来,尽管研发仍在进行中,去年8月相关人员曾表示项目即将“亮相”,这些都显示出该货币问世的日子已近在咫尺。许多人不禁好奇,如此长时间的研发究竟磨砺出了怎样一个成熟的产品。
各银行在数字货币研发领域各负其责。比如,中国银行依托“321工程”选定试点场景,深圳等地的内部App已开始部分支付试点。这些大行内部的研发工作通常由总行的网络金融部门承担。尽管目前尚未公布具体推出时间,但这一系列筹备工作正逐步推进,有望加快其上市步伐。
双层运营体系
央行构建的数字货币双层运营模式颇具特色。首先,数字货币由央行兑换给银行或其它运营机构;随后,这些机构再将数字货币兑换给公众。这样的安排,有效利用了现有金融机构的资源与渠道。相较其他支付手段,这一体系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表现更为出色。
现有的金融机构,如银行,拥有健全的线下网络和风险管理体系。在广州,银行工作人员透露,他们已对内部员工进行了大量关于双层运营体系的培训。此外,双层运营体系有助于数字货币推广的有序进行,有效降低了混乱的风险。
与第三方支付的关系
央行数字货币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存在根本的不同。它并不能替代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采用的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结算方式,属于M1和M2层次的数字化货币。而央行数字货币则属于M0级别。在法律效力上,M0级别的央行数字货币拥有更高的权威性。
在日常生活中,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支付方式。上海的一位市民透露,他几乎很少使用现金,日常生活所需支付主要依赖支付宝完成。但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并未改变支付渠道和场景,改变的仅仅是支付工具本身。
DC/EP的性质和功能
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能够替代纸币,其功能和特性与纸币无异,唯一的区别在于呈现为数字化形态。正因为这种特性,它在很多场合都能扮演纸币的角色。例如,在无网络覆盖的偏远山区,它的使用方法与纸币十分相似。
金融分析师肖磊预测,DC/EP取代M0的过程将逐步展开。预计两到三年内,被替代的M0比例可能达到30%至50%。届时,现金的使用将大部分被DC/EP所替代。尤其是针对人民币现金的支付、交易以及反洗钱等管理难题和成本问题,DC/EP能够有效解决。
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影响
DC/EP并不会对现行的实体经济造成重大影响。这实际上是对M0的一种替代,且不支付利息,因而不会导致金融脱媒现象。比如,北京的一些小商户最初担心,新的支付手段可能会改变他们的收款方式,进而影响利润。然而,当他们深入了解后,发现这种新方式对他们的实际经营模式影响并不大。
在反洗钱及风险控制领域,M0存在匿名伪造的风险,这在现行的支付系统中是客观存在的。而DC/EP则能更有效地对这些风险进行管理。这一举措对于确保金融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发展展望
目前来看,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仍在进行中,尽管如此,其发展前景相当乐观。随着研发和测试工作的逐步深入,这种货币正逐渐向公众普及。虽然具体的推出时间尚未明确,但根据以往的研究进展以及当前的内部测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其发展步伐稳健。
大众对于新型支付手段普遍怀有期待,却又夹杂着几分担忧。老年人群体尤其担心这些支付方式过于复杂。央行数字货币的问世,你是否充满期待?欢迎在评论区交流看法,若觉得内容有价值,不妨点赞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