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价值锚点的改变
传统货币能够借助纸币的厚度以及硬币的重量,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量感”。然而,如今在数字化账户中的那些抽象数字却取代了它。例如,在 2016 年之后出生的超过 70%的儿童,他们无法准确地辨认出人民币的面额,并且把手机支付里的数字当作“可以无限续杯的虚拟资源”。货币的价值评估标准也从 GDP 和外汇储备转变为了技术指标。
研究表明,在使用现金支付的时候,消费者的痛感阈值大概是数字支付的 3 倍。并且,移动支付使得大额消费的决策时间缩短了 40%。这意味着数字支付使得人们对货币价值的感知变弱了,从而进一步促使实体货币功能发生改变。
支付与货币的混淆
数字人民币具备“碰一碰”支付以及双离线交易等特性。它虽是由国家发行的,但却使货币与支付工具的界限变得模糊了。用户不再将注意力集中在底层流通的货币本质上,而是更多地关注于支付宝、微信在支付方面的便捷性。
在日常生活里,很多人在购物付款时,仅仅追求支付的快速和方便。无论是使用银行卡,还是运用电子钱包,亦或是借助移动支付应用,他们的选择标准都是看是否快捷。这种状况使得实体货币的存在感进一步下降。
智能合约拓展功能
智能合约能够依据预设的条件自动去执行。这样一来,货币就从单纯的交易媒介提升为了“可编程价值载体”。利用智能合约可以达成根据特定条件自动进行转账以及结算等操作,使得货币的使用具备了更强的灵活性与智能化。
在某些金融衍生品交易里,运用智能合约能够迅速且准确地完成繁杂的交易过程,以此提升交易的效率,同时降低人为干预所带来的风险。随着金融领域不断发展,智能合约在拓展货币功能方面的作用愈发显著。
价值衡量体系分裂
数字货币跨境流通带来了新的价值标准。拿萨尔瓦多来说,它把比特币设定为法定货币,于是国民就处于这样一种状况,既生活在以美元来计价的实体经济当中,又生活在以 BTC 来计价的虚拟经济当中。
同一国家或地区存在不同的价值标准,这会对宏观经济调控以及市场稳定产生影响。各国对于数字货币的态度以及监管政策存在差异,这使得全球货币体系变得更加复杂,并且对以实体货币为主的传统价值衡量体系造成了冲击。
货币教育需革新
随着数字支付不断发展,小学的《认识人民币》这门课程需要升级为“数字金融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模拟央行的数字货币钱包,以及开展区块链记账的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去理解数字货币的发行机制以及流通原理。
这样做可以让下一代去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培养出数字时代所需要的金融意识以及基本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金融市场的变化,不能让他们仅仅停留在对纸币的认识层面上。
探索技术伦理边界
当数字人民币能够做到对整个流程进行追踪,就像雁飞过留下痕迹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去平衡反洗钱的监管与个人隐私的保护,就变成了一个新的需要探讨的问题。监管部门必须要在打击违法犯罪的行动和保障公民隐私权这两个方面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科技发展不能用牺牲个人权益来达成。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需要制定出严格的规范以及标准,以此来保证技术能够在合法合理的框架内被应用,防止货币数字化产生负面的影响。
在数字时代,货币由实体的“重量”转变为屏幕上的“像素”。我们在享受支付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应当如何更好地培养公民守护价值理性的能力?欢迎大家发表评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同时也请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