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情况。众多民众过分依赖宏观政策的放宽以促进经济增长,这反映出他们对宏观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错误理解。我们要深入研究的,正是这一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真实经济规律。
宏观政策的克制与精准性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都保持了适度。面对欧美国家在特定年份实施的大规模量化宽松,我们并未盲目跟随。在关键的经济时期,我国对税率、货币供应量等政策的调整都十分谨慎,既发挥了必要的救助和恢复作用,又避免了通货膨胀等风险。这种谨慎的策略,确保了政策的适度与精准。特别是在经济刺激的目标下,政策的实施在资金和政策支持上都有所节制,特别是在支持有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时,既给予了必要的支持,又避免了过度投入。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后续经济复苏期间,中国并未效仿美国进行大规模货币增发以刺激市场。相反,我们采取了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在内的多项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共同助力经济逐步恢复稳定增长。这一过程既激发了市场需求,又避免了经济过热。
民众对宏观政策的过度期待
现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觉得国家的大政方针放宽一些,经济状况就会变好。不少企业家也有这样的看法,例如一些制造业企业面对成本增加的困境,他们渴望货币政策的放宽,以便增加资金供应,减少融资成本。然而,这种看法没有意识到宏观政策并非无所不能,它的效力是有边界的。过分依赖宏观政策可能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衡,比如某些产业可能会过度依赖资金补贴。
根据社会调查结果,超过六成的人士觉得放宽宏观政策能促进就业增长,但这种看法较为单一。事实上,仅凭宏观政策推动就业,并不能真正解决供需结构不协调等深层次问题。
结构性潜能的首要地位
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其结构性潜力。当前,我国正努力推进技术革新,5G技术发展迅速,在部分地区先行应用,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同时,城市化进程中也蕴藏着巨大潜力,如城市周边特色小镇的兴起,从无到有,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在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制造业正迈向高端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产业便是这一趋势的鲜明代表。比如比亚迪等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进步,得益于国内供应链的逐步完善,这正是产业结构升级所展现出的潜力。
缺乏结构性潜能时宏观政策的局限
若缺乏构建结构性潜力的坚实基础,仅凭宏观调控,经济增长难以达到高速或中速水平。即便宏观政策再卓越,若缺乏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城市化等方面的支持,就如同无根之木。以部分新兴国家为例,它们在未对技术研发投入充足以增强结构性潜能的情况下,仅依靠短期货币政策放松,虽能带来短暂繁荣,却难以长久维持。
某些东南亚国家曾试图仅通过货币贬值等手段吸引外资来推动经济发展,但由于国内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经济增长难以持续,同时还遭遇了通货膨胀等问题。
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潜能
都市圈与城市群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十四五”及之后的时期,它们可能贡献七八成的增长潜力。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上海在金融和科技领域的强大集聚效应,促进了江苏、浙江等地众多企业的繁荣。然而,都市圈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如何科学界定都市圈的规划范围。
都市圈内部,资金、人力和土地的流动存在不少难题。以土地问题为例,目前城乡接合部的土地如何合法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的用地,以适应都市圈的扩展,这已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规划挑战。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角色
过去,我们在进行空间布局和其他相关领域时,常常忽略了市场的关键作用。众多规划方案未能充分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比如,在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上,若未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就可能导致资源闲置或供应不足的问题。
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土地等资源的合理分配,并充分关注市场动态。为了拓展中等收入群体,特别是农民工在都市圈和城市群中的融入,必须确保资源流通的顺畅,并在决策层面确保各地资源配置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
所以,大家何不稍作思考,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察觉到了宏观政策与结构潜能相互影响带来的经济波动?期待大家踊跃留言、点赞和转发。